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,如何在文物保护与城市更新过程中,做好惠民生、留文脉、促发展并进?
全国人大代表、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。受访者 供图
2024年全国两会上,全国人大代表、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呼吁,加快《文物保护法》等立法修订,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给予城市更新配套政策机制上的倾斜和优惠,同时活化城市建筑遗产,强化保护与利用设计。
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,一头连着发展。以上海为例,老建筑和历史文化作为这座城市的组成部分,不仅承载着人们过去的生活记忆,也浓缩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。老城区的居住环境改善,是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、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,是历史文化可持续保护传承的重要保障。
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。比如,老城区遍布大大小小的文物保护点及历史风貌区,各类基础设施用地规划下,面临地块面积小,历史文保项目需保护又无法出让的困境。部分文物建筑年久失修,尤其是等级较低的文物建筑,很多已成为老旧小区,存在乱拉电线等安全隐患,生活配套服务跟不上,导致居民生活不方便。
同时,在城市更新中,历史文化风貌保护通常对开发商提出较高要求,申报审批流程繁琐,项目推进周期较长,造成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进程无法较快推进,形成资金压力且不利于后续招商运营。
樊芸建议,一是现行《文物保护法》等相关法律法规已经进入修订程序,应加快立法修订。以上海为例,根据现行《文物保护法》《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》《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》等规定进行城市更新与文物保护工作,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与不适应性。加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,进一步明确细化相关保护内容、保护要求和保护方式,明确文物普查的路径和规则等。
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给予城市更新配套政策机制上的倾斜和优惠。历史保护建筑焕活后的经营价值不仅不需要重新开发,更需要保留、修缮,还原城市更新项目的历史文脉。
三是活化城市建筑遗产,强化保护与利用设计。妥善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,开展文物保护利用研究,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,坚持社会效益优先,推动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。提炼文物活化利用的成熟做法,对文物做积极保护,以用促保。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